郭敬明拍摄《爵迹》时的工作照
网专稿 史上最平淡的国庆档终于结束了,那些关于国庆档的美好猜想也随之落空,而关于一个人及其作品的争议又一次如约而至——郭敬明导演与其作品《爵迹》不出意外地成为了口水的中心。
郭敬明似乎是一个比较看重观众评价的导演,每一句负面言论都会令他神伤。10月3日,《爵迹》全国路演的最后一站回到了上海,郭敬明导演接受了媒体采访,在谈到大量负面评论时情绪有些失控地质问到:“是不是因为我叫郭敬明,所以做什么都是错的?是不是只有我死了,你们才不会骂《爵迹》?”
郭导演的这些话应该是说给黑子听的。虽然是一时的气话,不应该过度解读,但言辞间暗含的逻辑还是令人担忧。在郭导看来,一些丧心病狂的黑子骂《爵迹》只是为了攻击他本人,而这些污蔑也许要用生死来消除。
当然,一些为了黑而黑的人确实存在,他们看到“郭敬明”三个字就气不打一处来,没看过《爵迹》也要跟风去打个一星。这些看热闹的人自然是坏,而在这些“坏人”中,应该有人消费过郭敬明导演的电影作品,所以这份怀疑里也有后者的责任。
2013年,柴智屏将郭敬明推向导演宝座的时候,看重的恐怕就是郭敬明本人的号召力,《小时代》系列的商业表现也验证了这一点。郭敬明的个人品牌也随着作品的争议被重新审视,不断贬值,《爵迹》上映前,出品方甚至单方面拿掉了导演的部分署名权。
可以肯定的说,即便是浸淫电影圈多年的风云人物也会有马失前蹄的一天,一部失败的作品可能会断送之前积累的信誉,比如《一步之遥》之于姜文,《私人订制》之于冯小刚。郭敬明跨界以来,一直在自毁长城,甚至可以说是长城都没有来得及建,只能在地上挖坑。现在回过头来,一杆子打翻了一船人,迁怒于所有批评《爵迹》的观众就不太对了。
回到电影文本来讲,《爵迹》真的品质过硬么?自然不是,郭敬明导演自己都这样认为:“如果是一个30岁的第一次做这种CG动画的年轻导演做了这样的作品,可能会收获很多肯定,但我一上来,就看到别人拿我跟《阿凡达》《魔兽》比,我谢谢他们。”
郭敬明导演在评价《爵迹》时,加了很多定语。一个30岁的年轻导演勇于尝试新技术,制作全CG动画电影,自然是要赞赏他的勇气,他也自认达不到詹姆斯·卡梅隆的水平。但是比这两点更重要的是,一个年轻导演需要明白自己到底能做什么,能做到什么程度。
全CG电影制作成本高、制作周期长,《极地特快》《贝奥武夫》等失败案例历历在目,即便是《猩球崛起》《阿凡达》等比较成功的作品,采用的都是比较保守的真人结合动捕CG角色的方式,精明的郭敬明导演不可能不知道这些资料,再加上制作经费的掣肘,不难想到《爵迹》的最终效果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更加地致命,观众是否该给予这样的年轻导演以宽容,在一个以最终效果为导向的评论语境里恐怕是不能。
也许,真人结合动作捕捉的务实方式不足以展现《爵迹》宏大的世界观与复杂的打斗场面,只能全部交由CG呈现,七度王爵必须比七度矿工繁复梦幻。角色精细度上的欠缺,人物动作的僵硬可以归咎为经费不足,但把七度王爵(吴亦凡饰)与七度使徒(陈学冬饰)之间的师徒情谊拍成了搞基卖腐,就是视听语言上的问题了吧。薄弱的剧情,缺少起承转合的叙事方式,中二病的角色设定与对白都在削弱着影片的品质,文本上的缺陷比技术上更多。
影史上也的确有一些经典影片,上映之处遭受恶评,多年之后拨乱反正。但《爵迹》不太可能成为下一部。